發布日期:2017-03-13
國家衛計委日前印發《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實施方案》,并在江蘇、山東等8個工作基礎較好省份,選取第一批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按照《方案》要求,編制相關配套技術文件,組織技術骨干培訓,及時收集、整理和分析監測數據,指導各地開展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設。
《方案》指出,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是以網絡化信息平臺為依托,采用病原識別、分子分型、基因組流行病學等新型調查分析技術,開展細菌性傳染病監測與防控的實驗室網絡,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國家中心實驗室設在中國疾控中心,由傳染病預防控制所負責;省級和地市級實驗室分別設在省級、地市級疾控中心。識別網中病例信息及其菌株來源主要為屬地醫療機構;同時遴選工作基礎好的醫療機構為哨點醫院,常規開展相關病例信息及菌株收集工作。
致病菌識別網要推廣應用病原細菌感染檢測、耐藥分析、分子分型、基因組流行病學等監測技術,提高細菌性傳染病檢測、監測和疫情溯源能力。監測網絡信息系統要開展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實現信息共享,實行實時分析,提高疫情監測與分析的精準性。推進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與實驗室監測的深入整合,形成更為靈敏準確的傳染病監測新模式,提高暴發疫情發現和來源識別能力。促進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進一步協同配合,提高細菌性傳染病監測和疫情處置綜合能力等。
《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強組織協調,機構間密切配合,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保障有效運行。
附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衛辦疾控函〔2017〕14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控中心:
為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細菌性傳染病監測模式,推進細菌性傳染病監測預警新技術和策略應用,我委在前期試點工作基礎上,組織制定了《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見附件1,可從http://www.nhfpc.gov.cn疾病防控業務頻道下載)。現印發各地,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是以網絡化信息平臺為依托,采用病原識別、分子分型、基因組溯原等新型調查分析技術,開展細菌性傳染病監測與防控的實驗室網絡。我委綜合考慮各地的工作條件后,選取了江蘇、山東等8個工作基礎較好的省份作為第一批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率先開展工作(名單見附件2)。
二、各地要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加強組織協調,機構間密切配合,嚴守實驗室生物安全要求,保障有效運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督導和考核,疾控機構要及時開展細菌性傳染病相關信息收集、數據上報、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導和質控,醫療機構要做好細菌性傳染病相關病例發現、報告及標本的采集等相關工作,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三、中國疾控中心要按照《方案》要求組織編制相關配套技術文件,對第一批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技術骨干進行培訓,及時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批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監測數據,對網絡運行狀況進行評估,指導各地開展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設。
附件:1.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實施方案
2.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第一批網絡實驗室名單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
2017年2月16日
附件1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實施方案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是以網絡化信息平臺為依托,采用病原識別、分子分型、基因組流行病學等新型調查分析技術,開展細菌性傳染病監測與防控的實驗室網絡。通過加強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設,建立并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細菌性傳染病監測模式,推進細菌性傳染病監測預警新技術和策略應用,從而提高疫情發現和防控能力。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對于提高我國細菌性傳染病的病原學監測和防控水平,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保障國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規范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相關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
(一)總體目標。通過部署并規范運行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增強細菌性傳染病病原確認、疫情敏感發現以及暴發預警和來源準確判定等技術能力,成為有效處置細菌性傳染病疫情的重要手段,為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和保障國家生物安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具體目標。
1.推廣應用病原細菌感染檢測、耐藥分析、分子分型、基因組流行病學等監測技術,實現細菌性傳染病疫情監測技術升級換代,提高細菌性傳染病檢測、監測和疫情溯源能力。
2.運行實驗室監測網絡信息系統,開展實驗室分析大數據采集和系統分析,實現監測分析信息共享,加強信息整合,實行實時分析,提高疫情監測與分析的精準性。
3.推進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與實驗室監測的深入整合,形成更為靈敏準確的傳染病監測新模式,提高暴發疫情發現和來源識別能力。
4.促進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進一步協同配合,完善病原菌菌株的收集、管理及深度分析的工作機制,提高細菌性傳染病監測和疫情處置綜合能力。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傳染病疫情的協查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提高我國在全球傳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影響力。
二、工作原則
(一)目標明確,創新驅動。以提高傳染病疫情預警與防控水平為目標,加強細菌性傳染病實驗室網絡化的疫情監測、分析、處置和預警新技術研究和能力建設,整合當前傳染病監測新技術和網絡信息化發展,建設具備創新性和更強技術能力的疫情監測分析網絡。
(二)頂層設計,全網布局。加強識別網組織和工作的頂層設計,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組織管理,疾控機構具體實施,醫療機構積極參與,進一步完善分級管理和運行機制,推動監測工作基礎設施和技術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
(三)規范建設,穩步推進。圍繞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設的總體目標,根據各地、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不一致的現狀,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推進。
(四)問題導向,部門協同。深刻認識和把握當前傳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問題,以敏感發現疫情、快速處置、提高預警能力為目標,內部加強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協作,外部加強與農業、質檢、林業等部門的聯合,不斷完善細菌性傳染病防控體系。
三、工作內容
(一)網絡構成。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是在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組織領導下,各級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密切協作,共同開展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相關工作。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網絡構成分為三級,分別為國家中心實驗室、省級中心實驗室和地市級網絡實驗室。其中,國家中心實驗室設在中國疾控中心,具體由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負責;省級中心實驗室設在省級疾控中心;地市級網絡實驗室設在地市級疾控中心。
地市轄區內縣區級疾控中心和醫療機構為地市級網絡實驗室提供工作支撐。
識別網中病例信息及其菌株來源主要為屬地醫療機構。同時,遴選工作基礎好的醫療機構設立哨點醫院,常規開展相關病例信息及菌株收集工作。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網絡結構及部門職責見圖1。
圖1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結構和各級職責
(二)工作任務。
1.實驗室監測分析
(1)菌株和信息來源。
監測致病菌菌種主要包括:我國法定傳染病病原菌;醫院感染相關病原菌;新發及其他疫情相關病原菌等。
菌株來源包括病例菌株以及與疫情監測調查相關的其他菌株。
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積極參與農業、質檢、食品藥品監管、林業等相關部門的監測調查工作,疾控機構加強對識別網實驗室監測相關菌株和流行病學信息的收集、記錄、分析和應用。
(2)分析內容。
根據獲得的致病菌菌株所屬種類,按照致病菌識別網不同級別實驗室職責要求、開展相應鑒定與分析實驗,主要包括菌株種屬鑒定、生物型別鑒定、血清型鑒定、分子分型、耐藥性檢測、基因組分析、流行病學信息整合分析等。
2.信息數據填報與分析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立網絡化信息分析系統,包括網絡用戶信息填報、數據存儲與分析、信息組織與流通、信息查詢和結果獲取等。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內各級實驗室和所屬機構均應填寫職責內的工作信息,網絡內各級實驗室負責組織本級和下一級實驗室填報數據并執行信息分析。
發生暴發疫情和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發現院內感染聚集性病例,以及發現新發或輸入性傳染病時,相關檢測分析信息要及時在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網絡信息系統中填報。
各級疾控機構要定期匯總整理監測數據,開展數據分析,要分別撰寫月度、季度和年度監測分析報告,報同級衛生計生部門。
3.監測數據分析利用
網絡內各級實驗室要連續收集分析致病菌型別及分子分型等監測數據,建立地區監測基線并分析變化趨勢。如發現具有相同型別的菌株,將發出預警信息,提示局部暴發或跨地區暴發。確定本地區流行菌株、暴發疫情菌株的耐藥特征和變化趨勢,為臨床診療用藥和防范院內感染提供參考。通過病原種屬鑒定和分子分型分析,發現新病原。結合流行病學調查,開展溯源分析,明確病原傳播來源、傳播鏈和擴散范圍。
(三)網絡工作流程。
縣區級疾控中心網絡實驗室負責自哨點醫院和其他臨床醫院收集感染病例菌株以及收集自疫情調查和傳播因素監測等分離的菌株,進行鑒定和網絡要求信息的填報,然后將菌株及信息遞送至地市級疾控中心網絡實驗室;地市級網絡實驗室開展菌株鑒定和其他實驗室分析,并進行本區域分析信息的網絡信息系統填報和匯總分析,遞交至省級網絡中心實驗室,省級實驗室負責深入的菌株分析和本省區信息匯總,遞送至國家疾控中心的國家級中心實驗室,進行全國范圍的信息匯總分析和全國網絡范圍的發布。
網絡內各級實驗室要及時將相關分析信息報送同級衛生計生委。各級衛生計生委要將分析信息報送上一級衛生計生委,同時通報轄區下一級衛生計生委。
四、工作職責
(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
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的建設,組織編制實施方案和質量管理方案,定期組織督導考核,通報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建設進展和工作情況。
省級、地市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網絡監測工作的管理和協調,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經費支持。組織編制轄區致病菌識別網工作方案和計劃,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加強轄區致病菌識別網工作。在確保完成既定監測任務的基礎上,可結合轄區實際擴大監測規模。
(二)疾控機構。
中國疾控中心負責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的組織實施,編制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監測技術方案和標準,建立質量管理和工作考核體系,運行和維護信息系統,加強信息安全。組織開展培訓指導和督導檢查,定期分析和發布全國網絡監測數據。
省級疾控中心負責本省份網絡監測的組織實施和協調,開展重要病原細菌的分子分型、基因組和耐藥實驗分析,開展轄區網絡內各級實驗室的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工作質量管理,維護本省份實驗室監測網絡信息系統,及時發布相關監測數據。
地市級疾控中心負責組織轄區網絡監測的組織實施和協調。開展標本檢測和菌株分離,鑒定復核轄區報送的菌株,對菌株進行分子分型實驗和菌株耐藥檢測,并定期報送省級中心實驗室。對轄區監測數據審核、分析和利用,開展技術培訓、質量管理、疫情調查與處置。
縣區級疾控中心負責收集和轉運哨點醫院采集的相關生物樣本,開展標本收集、菌株分離和鑒定,收集基本流行病學信息,完成信息數據填報,開展轄區疫情的調查處置。
(三)醫療機構。哨點醫療機構指定專門科室和人員負責致病菌識別網監測工作。按照監測方案要求,開展相關病例信息登記、生物樣本采集與保存、實驗室檢測。發現可疑疫情及時上報,并協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接受轄區疾控中心的技術指導和培訓。
五、建設規劃
根據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發展情況,以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達到能力建設標準為依據,分級分類逐步推進網絡建設。具體建設目標如下:
(一)2017年底前,在全國8個省份建成符合標準的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網絡,包括省級中心實驗室和本省轄區部分市級網絡實驗室。
(二)2019年底前,全國20個省份建成符合標準的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網絡,包括省級中心實驗室和本省轄區部分市級網絡實驗室。
(三)2020年底前,所有省份均建有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省級中心實驗室。其中,東部省份所有地市要建有市級網絡實驗室,中西部省份主要地市要建有市級網絡實驗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方案實施。各地要切實加強對細菌性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高度重視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中國疾控中心要制訂技術方案,推進方案實施。各地要圍繞方案總體目標和重點工作,結合實際,認真研究推進,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等措施,切實推進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
(二)增加公共投入,確保資金效益。發揮公共財政在細菌性傳染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細菌性傳染病流行程度,不斷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逐步擴大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的服務范圍,加大對西部和貧困地區細菌性傳染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評估投入效果,提高資金效益。
(三)加強人才培養,提高防控能力。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細菌性傳染病防控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注重培養既掌握臨床醫學技能又熟悉公共衛生知識的人才,在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強化細菌性傳染病防治內容,不斷提高其細菌性傳染病防控能力,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使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細菌性傳染病防控的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確保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的延續性。
(四)強化監督監測,實行考核評價。各地要建立識別網建設進度通報制度,加強監測檢測工作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國家致病菌識別網。衛生計生委疾控局將會同醫政醫管等司局針對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工作開展情況,組織考核評價,科學分析網絡效益,綜合評價網絡效果。
七、關于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標識與標牌
(一)標識及說明
1.整體標識藍色代表科技、網絡,黃色代表預警,又為整個標識增加了亮色,增強了標識的識別性。
2.兩半圓形狀,頂端像素化網格寓意網絡化的實驗室組織;整體效果如兩只互扣的手,寓意保護大眾健康。
3.雙螺旋DNA鏈圖案代表網絡是通過實驗室相關鑒定、分子手段識別信號,開展工作。
4.黃色圓點呈連貫流線型,以黃色為基調,寓意通過實驗室手段識別信號,發現暴發。
(二)標牌標準、示例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標牌根據網絡實驗室架構,分為:國家中心實驗室、XX省/市中心實驗室,XX市/區縣網絡實驗室。標牌尺寸為:60cm?40cm,應用的板材為不銹鋼,厚度10mm,四周折邊20mm。見以下示例:
附件2 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第一批實驗室名單